在食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購物者轉向一元店購買雜貨

    不斷上漲的食品成本促使消費者在購買雜貨時更具創意。根據最近的一份報告,折扣店正成為購買可負擔得起的必需品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易腐爛和不易腐爛的商品。儲蓄專家分享他們削減成本的重要秘訣無論您在哪裡購物。

在所有上漲的成本中,天價的雜貨賬單尤其令人痛苦。

美國勞工部報告稱,儘管消費者價格指數(衡量一攬子商品和服務成本的通脹指標)從最新讀數開始回落,但食品價格再次上漲。

相關投資新聞

俱樂部的抗衰退零售股不會受到“更不情願”的美國消費者 Paulina Likosa 一天前的傷害

過去一年,食品價格總體上漲超過10%。 根據勞工部截至 12 月的數據,僅雞蛋價格就飆升了 60%,黃油上漲了 31% 以上,生菜價格上漲了 25%。

因此,消費者正在尋找任何 – 以及所有 – 的儲蓄方式。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在他們當地的美元商店購物。

根據 Coresight Research 最近的一份報告,折扣美元商店在食品雜貨總支出中的份額一直在緩慢但肯定地攀升。 根據 Coresight 每週的美國消費者追踪報告,已經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消費者在一元店購買食品雜貨。

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還發現,一元店是增長最快的食品零售商,部分原因是它們以無與倫比的速度擴張,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更多來自個人理財:64% 的美國人靠薪水過活幾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我們已經處於經濟衰退中為什麼 2022 年 10 項通脹飆升

Coresight 報告發現,為了吸引購物者,該國的品類巨頭——Dollar General 和擁有 Family Dollar 的 Dollar Tree——一直在增加商店並進行改造,增加冷藏設備和擴大雜貨供應,包括更健康的食品和新鮮農產品。

“如果這兩家零售商繼續提高新鮮食品的質量,同時保持與其品牌相關的低價,那麼很有可能會通過現有的消費者基礎來加強他們的價值主張,並從高價產品中吸引新客戶零售商,”報告稱。

DealNews 的消費者分析師朱莉·拉姆霍爾德 (Julie Ramhold) 表示,如今,購物者正在考慮其他選擇,尤其是如果這意味著價格更優惠的話。 “這是為了讓你的美元走得更遠。”

然而,價值並不總是存在,她補充道。 儘管有這個名字,“你很難找到僅需一美元的商品。” Ramhold 說,檢查單價並與其他商店(包括沃爾瑪和 Trader Joe’s)的產品進行比較很重要。

此外,雜貨店的商品種類仍將少於您在超市或倉儲俱樂部找到的商品。 例如,水果和蔬菜的選擇可能僅限於更耐儲存的產品,如袋裝混合沙拉和香蕉,Ramhold 說。

此外,由於周轉率較低,您更有可能在臨近到期日時找到商品。 “檢查’最佳’日期很重要,”她警告說。

為此,Ramhold 建議購物者將重點放在主食上,例如米飯、意大利面和乾豆,這些食物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菜系進行定制,而且價格不高。

(亞馬遜上有售的“The Dollar Store Cookbook”的食譜大多僅限於此類儲藏室穩定的食材,包括用罐裝金槍魚和奶油芹菜湯製成的奶油金槍魚吐司。)

隨著食品通貨膨脹持續存在,儲蓄專家分享了他們減少雜貨支出的重要秘訣,無論您在哪裡購物。

    仔細檢查銷售。 通用品牌可能比“優質”品牌便宜 10% 到 30%,而且同樣好——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知名品牌現在可能會提供比平時更大的折扣以保持忠誠度,因此檢查價格很重要。計劃您的膳食。 Coupons.com 的儲蓄專家麗莎·湯普森 (Lisa Thompson) 說,當你提前計劃好你的膳食時,你更有可能只購買你需要的東西。 她補充說,如果計劃不是你的事,至少去購物時要大致了解下一周要做什麼,以幫助保持正軌並避免衝動購買。批量購買。 對於列表中的其他項目,您可以通過批量購買來節省更多。 加入 Costco、Sam’s Club 或 BJ’s 等批發俱樂部通常會讓您在調味品和不易腐爛的商品上獲得最優惠的單價。 然後,讓您的儲藏室井井有條,將快過期的食物放在前面,這樣您就知道在它們變質之前進行烹飪或食用,消費者儲蓄專家 Andrea Woroch 建議。使用現金返還應用程序。 根據 Ramhold 的說法,Ibotta 和 Checkout 51 是兩款最受歡迎的商店返現應用。 一位發言人告訴 CNBC.Pay,Ibotta 用戶的平均月收入在 10 到 20 美元之間,但更活躍的用戶每月可以賺到 100 到 300 美元。 雖然 Citi Double Cash Card 等通用現金返還卡可為您賺取 2% 的返現,但有些特定的雜貨獎勵卡可為您在全國超市賺取高達 6% 的返現,例如美國運通的 Blue Cash Preferred Card。 CNBC 的 Select 全面匯總了最佳食品購物卡以及 APR 和年費。

在 YouTube 上訂閱 CNBC。